根據語言清晰度的要求和擴聲系統(tǒng)設計的需要,應盡可能采用短混響。但在大容積的會議室內選用短混響,特別是控制低頻混響,就會增加投資,同時也難以實施。因此,確定既能滿足語言的良好聽聞,又能節(jié)約投資的合理的的混響時間值,應根據容積大小而定。
在會議室內吸聲材料和結構具有控制混響時間和音質缺陷的雙重功能。
由于會議室采用短混響,因此,必須選用強吸聲的結構。又因強吸聲處理,因此建筑師經常采用各種容易引起聲學缺陷的體形,如圓形、橢圓形、卵形平面、穹形屋頂等。而控制音質缺陷的措施,除了配置擴散結構外,通常用強吸聲方法,因為它同時起到控制混響時間的作用
吸聲材料(或結構)的類別很多,形式也有多種多樣。但從內裝修的形式上可歸納為下述三類:
1. 暴露型:即吸聲材料直接配置在會議室內表面。如在墻體或吊頂的龍骨下設置礦棉吸聲板、織物毯、玻璃棉板(有薄膜貼面)和鉆孔聲結構等。
2. 裝飾型:即在吸聲材料的表面作各種滿足裝修要求的飾面材料和結構,如在吸聲泡沫塑料外蒙阻燃織物、錦緞、喇叭布或設置木條、金屬管等。
3. 隱蔽型:在透聲的屏障后配置各種吸聲材料或結構。
上述幾種形式的選用,要根據吸聲和裝修要求,投資,以用建筑師的愛好而定。
在大、中型會議室內控制混響的難點是低頻混響時間。由于廳內的觀眾、座椅、地毯、門窗簾幕和多數建筑材料,都在中、高頻范圍內顯示其較好的吸聲性能。因此,如不對低頻作有效的吸聲處理,勢必造成低頻混響過長而影響語言清晰度。
會議室的擴聲系統(tǒng)設計是聲學專業(yè)或廣播部門的工作范圍,但建筑師必須在初步設計時就應考慮有關的配合問題:
1. 確實聲控室的面積和位置,以及聲、光控制室之間的隔離問題;
2. 根據揚聲器的尺寸和配置部位,預留足夠的安裝和調試的面積,并統(tǒng)一考慮裝修處理;
3. 按同聲傳譯系統(tǒng)的標準要求,確定所需的房間的數量、面積和部位,以及內裝修的要求;
4.協調建聲與擴聲設計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