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廢水指制革生產在準備和鞣制階段,即在濕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當然還有一部分清洗廢水。制革廠廢水排放量大、pH值高、色度高、污染物種類繁多、成分復雜。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屬鉻、可溶性蛋白質、皮屑、懸浮物、丹寧、木質素、無機鹽、油類、表面活性劑、染料以及樹脂等。
制革過程中,原料皮的大部分蛋白質、油脂被廢棄,進入廢渣和廢水中,造成廢水中COD、BOD較高,成為制革廢水主要有機污染源。制革廢水處理工藝:首先經過預處理系統(tǒng),主要包括格柵、調節(jié)池、沉淀池、氣浮池等處理設施。制革廢水中有機物濃度和懸浮固體濃度高,預處理系統(tǒng)就是用來調節(jié)水量、水質,去除懸浮物,削減部分污染負荷,為后續(xù)生物處理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然后經過生化處理系統(tǒng),制革廢水屬于高濃度有機廢水,適宜于進行生物處理。國內應用較多的有氧化溝、SBR和生物接觸氧化法。后將生化處理系統(tǒng)產生的剩余污泥和二沉池的沉降污泥通過疊螺污泥脫水機實現(xiàn)有效的固液分離,可以將污泥含水率降到80%,方便外運。之所以選擇疊螺機,主要是由于其自動化程度高,處理簡單,經久耐用。占地面積小,用電量小,維護保養(yǎng)簡單,用戶比較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