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木屋建造上淡水河谷園林主要采用兩種不同的建造工藝,其中常使用的兩種制作手法:一邊制作,一邊碳化;制作完成拆裝后再碳化的,然后進行組裝調試,后再進行一次炭化處理。這種工藝可以保證材料炭化完全。而且仿木屋建造材料在炭化后還需要經歷表面砂磨、去灰、噴涂兩遍環(huán)保漆等流程,加以保證了仿木屋的穩(wěn)定性。貼近自然的居住環(huán)境使居住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心和舒適。
綠人園林景觀制作出的仿木亭子具有完美逼真的原木效果,乃至細小到每一條木紋,色感上做到保持木材的原色,避免了木材的缺陷具備了石材的性能及優(yōu)點:使用壽命50年以上,不腐,不燃,不變形,不怕霉菌白蟻的侵蝕,5年內無需維護等特點。而天然木材年月久了就不能避免腐朽,碎裂,霉菌和白蟻的侵蝕也給后期維護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fā)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qū)、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