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于臺灣盛行的珍珠奶茶,則于奶茶內(nèi)加入粉圓,煮熟的粉圓外觀烏黑晶透,遂以“珍珠”命名,另可加入各式各樣的配料,調(diào)制出不同的味道。傳統(tǒng)的英式奶茶以茶為主,只下少量的濃牛奶,杯的體積較小,一般于早餐、下午茶或晚餐后聊天時飲用。
印度奶茶
“Chai,Chai garam(茶,熱茶)”你從夢中醒來,眼睛未及完全睜開,便叫住小弟,為自己要了一杯。茶裝在土色的陶杯里,散發(fā)著奶香。你慢慢地喝完,環(huán)顧四周,此時的二等車廂里,幾乎人手一杯茶,車窗外正閃過半池紅蓮一群圣牛。
所以二十四小時,鄉(xiāng)村野店、繁華都市、火車上、公路邊,到處都有送茶的人煮茶的攤。甚至在簡陋的旅社里,也有叫早服務,是早晨七到八點間,小弟的送茶敲門聲。在印度,不管你是8歲還是80歲,只要管送茶就是小弟(Boy)。
奶茶,印地語叫Chai,發(fā)音源自廣東話的茶,按中國的茶分類,當屬發(fā)酵型的紅茶,與中國傳統(tǒng)紅茶不同的是加工時將茶葉切碎,飲用時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貴賤之分:貴的稱為Masala Chai,新鮮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種香料,是王公貴族們的;賤的就只有單純的奶和茶,頂多加點生姜或豆蔻調(diào)調(diào)味,是販夫走卒們每日不可少的飲料。雖說兩者口味并無天壤之別,但所加香料品種和數(shù)量的多少,決定了每家人家茶的獨特味道,喝得多了,口就能嘗出是誰的手藝。
香蕉奶茶
早期僅有一種稱呼。約1988年時,臺南市海安路一家叫“草蜢”的小販,取當時女星葉子楣的靈感,將珍珠奶茶改稱波霸奶茶。以后在南臺灣日漸產(chǎn)生波霸指大粉圓、珍珠指小粉圓的說法。隨著南臺灣連鎖店至北部展店,此種分類亦因此漸被臺灣居民接受。
臺灣以外,亦常見波霸“BOBA”或“Bubble”這名詞。起因是1980年末到北美洲的華裔新移民仍以“波霸奶茶”作號召,加州各地因此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BOBA Tea House”、“BOBA Planet”、“BOBA World”等等茶坊,現(xiàn)時非華裔居民依然滿口“BOBA”或“Bubble”。他們會用英語向柜臺的服務生說:“Give me latte,and add some BOBA in,please.”(給我一杯拿鐵咖啡,加點“波霸”),“波霸”亦已成為粉圓的代名詞。
珍珠奶茶一般使用較大顆粒的粉圓,烹煮后的直徑約在7毫米以上,否則直徑太小時很容易滿嘴珍珠,也不方便吞咽咀嚼。但大多數(shù)的珍珠奶茶商家仍有提供小顆粉圓的珍珠。當然也有一種“琥珀珍珠”這種珍珠是用的紅糖來做的。
2、冷飲:將5g茶葉用200ml沸水浸泡12分鐘,將茶水濾進裝用25g奶精、21g糖的雪克杯里,攪拌均勻,使糖融化,然后加入冰塊250ml,雪克5、6下即可,成品為400-450ml。(注:批量制作時茶與沸水的比列為1:40)
烏龍紅茶(烤奶茶)(阿薩姆紅茶)
原料:茶葉5g,沸水400ml,糖16.5g,奶精25g
制作:1、熱飲:將茶葉用沸水泡12分鐘,濾出茶葉,加入奶精和糖,攪拌均勻即可。(批量制作時茶葉與沸水的比例為1:80)
發(fā)酵豆采收前掉落土中發(fā)酵的咖啡豆。發(fā)霉的異味,會對咖啡美味造成莫大的影響。死豆又稱未熟豆,或受氣侯因素的影響,發(fā)育不健全。煎焙后會產(chǎn)生煎斑,使咖啡有股青澀味。黑豆發(fā)酵豆,已腐敗、變黑的咖啡豆。因為是黑色,一眼即可與正常的咖啡豆區(qū)分出來。蛀蟲豆受蟲侵害的咖啡豆。 殘缺豆 可能是作業(yè)時卡到,或是搬運中處理不慎,造成咖啡豆的殘缺。會造成煎焙時有煎斑,且會產(chǎn)生苦味及澀味。其它殘留薄皮的豆、發(fā)育不良的豆、干燥不完全產(chǎn)生霉味的豆、只有外殼的(貝殼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