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熱性、耐腐蝕性和延展性等物理化學特性。導電性能和導熱性能僅次于銀,純銅可拉成很細的銅絲,制成很薄的銅箔。純銅的新鮮斷面是玫瑰紅色的,但表面形成氧化銅膜后,外觀呈紫紅色,故常稱紫銅。
銅除了純銅外,銅可以與錫、鋅、鎳等金屬化合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合金,即青銅、黃銅和白銅。在純銅(99.99%)中加入鋅,則稱黃銅,如含銅量80%,含鋅量20%的普通黃銅管用于發(fā)電廠的冷凝器和汽車散熱器上;加入鎳稱為白銅,剩下的都稱為青銅,除了鋅和鎳以外,加入其它金屬元素的所有銅合金均稱做青銅,加入什么元素就稱為什么元素,主要的青銅是錫磷青銅和鈹青銅。如錫青銅在我國應用的歷史非常悠久,用于鑄造鐘、鼎、樂器和祭器等。錫青銅也可用作軸承、軸套和耐磨零件等。
與純銅的導電性有所不同,借助于合金化,可大大改善銅的強度和耐銹蝕性。這些合金有的耐磨,鑄造性能好,有的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和耐腐蝕性能。
然而從中世紀起,在其未用來作壺和盤之前,黃銅是一種品,只用來做紀念性的墓碑之類的東西。從約公元1230年起,黃銅制品在歐洲流行了約 300年之久,因為它們比大型的雕塑品便宜得多。死于1231年的威爾普大主教的銅像,是人們所知的用黃銅制作的早的銅像。鑄造黃銅制品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粉碎的鋅礦和木炭跟銅塊混合起來加熱,使鋅和銅結合在一起,再加熱使合金熔融,然后將銅液灌入鑄模。英國早的黃銅器是進口的,主要是從圖爾內進口。委托人可以從圖爾內訂購已經(jīng)裝在漂亮的底板或大理石底座里的完整的墓碑。制作銅制墓碑的辦法,是先鑄好銅像,通常還要鑄好周圍挑棚的剪影,再把它放在預制的石板里,用刀子在銅像上面刻出人的細部。有時銅像的手和面部要使用雪花石膏或其他鑲嵌材料。銅像做好后,用裝在鉛栓里的暗銷固定在石頭底座上。銅像本身放在一層瀝青上。很大的銅像就分段鑄造,然后接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