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儀式:按照古代的喪俗,靈柩一般都在“終七”以后入葬,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jié)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并不能夠馬上轉(zhuǎn)生,沒有轉(zhuǎn)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轉(zhuǎn)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zhuǎn)生機緣的成熟。
殯葬是人類自然的淘汰,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傳統(tǒng)的組成部分。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現(xiàn)在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的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的哀悼的形式。包括發(fā)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挽聯(lián)、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用覆蓋布(紅布,黃布,黑布)包住骨灰,對角包好,并將一枚圓硬幣放在適當?shù)奈恢茫ㄌ饓災箷r,放上胡蘿卜,然后用紅布包好)。骨灰盒不能看見太陽,因此要使用黑色雨傘遮擋太陽。與骨灰盒一起放置的所有物品都用紅布包好并帶到墓地,屬于隨葬品。子孫兒女都可以抱著但是不要隨意落地。骨灰在上車就屬于靈車,在到達墓地之前,不允許他們上下車。當穿越橋梁,叉子,門洞和的地方時,撒些紙幣(可以接受硬幣);由兒子撒,女性則盡量不動。到達墓地后,前往辦公室辦理葬事務,然后公園工作人員將接管并指導安葬工作。
點燃香火并獻上貢品。(鮮花,饅頭,兩種水果,兩種副食品,葡萄酒等。)每一項必須為單數(shù)。帶上三個酒杯敬天地,孩子們在祭壇上敬拜,燒紙,低下頭三下。如果有手形靈獸(獅子,勇敢,靈牛)等,放開紅公雞或九條紅色魚(可選),孩子們應該用雙手輕輕摸靈獸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