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筑山石一般工序為:抄平─放線─挖槽─拍底─立基─回填夯實─彈線─拉底─墊剎─填餡─灌漿或混凝土─中層(墊剎、填餡、灌漿或混凝土同底層)─收頂一勾縫─清掃沖洗─回填夯實─清理場地。
立基應根據(jù)設計要求,視不同山體、地基情況,分別采用原土地基,素土夯實基礎,灰土基礎,素混凝土基礎,片石基礎,毛石砼基礎,鋼筋砼基礎,樁基礎等不同形式,各種基礎均應按有關施工規(guī)范施工。
散點石:以黃石、湖石、英石、千層石、斧劈石、石筍石、花崗石等,三三二二、三五成群,散置于路旁、林下、山麓、臺階邊緣、建筑物角隅,配合地形,植以花木有時成為自然的幾凳,有時成為盆栽的底座,有時又成為局部高差、材質(zhì)變化的過渡,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點綴和提示,這是山石在園林中為廣泛的應用。
石筍石:竹葉狀灰?guī)r。色淡灰綠、土紅,帶有眼窠狀凹陷,產(chǎn)浙、贛常山、玉山一帶。形狀越長越好看,往往三面已風化而背面有人工刀斧痕跡。
千層石沉積巖:鐵灰色中帶有層層淺灰色,變化自然多姿,產(chǎn)江、浙、皖一帶。沉積巖中有多種類型、色彩。
山石瀑布:以園林地形為依據(jù),堆放黃石、湖石、花崗石、千層石,引水由上而下,形成瀑布跌水。這種做法俗稱"土包石",是目前常見做法。
"假山"是相對于自然形成的"真山"而言的。假山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天然的山石材料,僅僅是在人工砌疊時,以水泥作膠結材料,以混凝土作基礎而已;還有一種是水泥混合砂漿、鋼絲網(wǎng)或GRC(低堿度玻璃纖維水泥)作材料,人工塑料翻模成型的假山,又稱"塑石"、"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