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釀造歷史和釀造工藝。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不僅讓茅臺酒成為廣受好評的酒中名品,更讓茅臺酒跟我國近代政治、外交等重大歷史事件息息相關。
因此,為了能夠揭開不為人知的茅臺,人民網的記者曾專門到訪茅臺酒廠內部,想要為外界揭開這個國賓宴會??偷恼鎸嵜婕?。
正是因為這次的采訪,才讓外界見識到了15年前茅臺生產車間原貌,從武警站崗把守的情況來看,茅臺酒的釀造工藝是何等的神秘。
如果要追溯茅臺酒跟新中國發(fā)生連接的契機是1935年的3月,我黨在遵義會議之后四渡赤水,那個時候的工農紅軍在成功擺脫國民黨的追擊后途徑茅臺鎮(zhèn)。當時,在茅臺鎮(zhèn)的大山中他們發(fā)現(xiàn)用喇叭形土罐封存的茅臺酒。
由于長征途中戰(zhàn)士們身體多有不適,缺醫(yī)少藥。于是大家便紛紛用酒擦拭腳傷、腹瀉或者通過適當飲酒的方式舒經活絡。唯有周總理知道,這種酒是茅臺鎮(zhèn)的名產,曾經還參加過巴拿馬博覽會,極為名貴。
茅臺酒以本地優(yōu)質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fā)酵期長,多次發(fā)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yōu)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發(fā)酵七次)、七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
裝茅臺酒用的酒瓶,初是用本地生產的缸甕,從清朝咸豐年間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質壇形酒瓶,有裝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號。后曾一度改為微扁長方形酒瓶。民國四年(1915年)以后,改用圓柱形、體小嘴長的黃色陶質釉瓶。建國后,才改為白色陶瓷瓶和人們見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樸實大方。
中國白酒是世界的蒸餾酒,據考證,是以發(fā)酵酒演化而來,雖然中國早已利用酒曲及酒藥釀酒,但在蒸餾器具出現(xiàn)以前還只能釀造酒度較低的果酒或黃酒。蒸餾器具出現(xiàn)以后,用酒曲及酒藥釀出的酒再經過蒸餾,可以得到酒度較高的蒸餾酒,即中國白酒。
陳年白酒經過歲月的沉積脂類型氣味更加突出,開瓶即香溢四方。 醇類經過陳釀刺激的感覺逐漸變淡,使得其入口順滑。
中國酒的歷史和發(fā)展
考古資料表明,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溯新石器時代中期。大汶口和仰韶文化遺址均有酒器出土。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于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蒸餾酒技術是在8-9世界由阿拉伯人發(fā)明的。中國的蒸餾白酒可能是元朝時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亞波斯地區(qū)傳入并普及開的,和朝鮮半島的燒酒一樣。日本燒酒是同時期由朝鮮半島以及和中國關系密切的琉球傳入的。 也有說法認為唐朝時已經有蒸餾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