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肉和殼均可作為清熱、、消腫、平喘、軟堅、理疝入藥。將蝸牛干搗碎,鮮蝸牛肉用瓦焙干,研末。功效:祛痰、清熱、。主治:腫毒痔漏、喉痛、咽腫、、脫水、小兒臍風、流鼻血、耳聾、脫肛、疝氣、瘡腫等。蝸牛加工成藥,可小兒夜尿、紅白痢疾等。
部分養(yǎng)殖戶不了解孵化技術,孵不出幼蝸牛。失敗有3種情況:①孵化溫度太高或太低;②種蝸牛有病,致使幼蝸牛一出殼就死亡;③孵化出來后小蝸牛的生長環(huán)境溫度太低或太高。
對1月齡內(nèi)的幼蝸,應喂些鮮嫩菜葉,精飼料用開水燙軟粘在菜葉上,每天喂1次,適溫度應控制在25-30℃,日夜溫差不宜大,噴水時不要直噴幼蝸。生長蝸除青料外,要多投精料,并添加微量元素和添加劑。每天飼喂量為蝸牛體重的7%-10%。飼料應放入食架或食盆,以便清理殘渣。放養(yǎng)密度隨個體增加由密到稀,每平方米400-200只。60×30×25cm的飼養(yǎng)箱可入養(yǎng)100只,5-6個月后,殼高4cm,體重40g以上時即可采收。
溫度和濕度是人工養(yǎng)殖蝸牛成敗的關鍵之一。養(yǎng)殖蝸牛的溫度應控制在25-30℃,適生長溫度為25℃左右。在入冬和初春季節(jié),要防止突然降溫,以免造成蝸牛死亡。飼養(yǎng)期間,每天早、晚噴霧狀水一次。切忌將水直接噴在蝸牛身體上,更不可用冷水浸泡。為使飼養(yǎng)環(huán)境保持一定的濕度,飼養(yǎng)箱、土壤的相對濕度不能低于30%或大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