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南春產于四川綿竹。綿竹位于劍山之南,唐代時人們以“春”名酒,故名“劍南春”。但是劍南春此名的得來卻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并和一位詩人息息相關。劍南春酒的前身綿竹大曲,創(chuàng)始于清朝康熙年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綿竹大曲改為“劍南春”,這要得力于詩人龐石帚。
20世紀50年代,龐石帚在四川大學任教。龐石帚是蜀中的詩人,龐先生邀請幾位忘年交朋友到家里一聚。其中有位朋友在喝綿大曲時建議將其改為劍南春,美酒配美名,龐先生聽后特別贊賞。三天后,龐先生將寫好的“劍南春”三個大字交給了綿竹酒廠?!皠δ稀?,點出美酒產自劍門雄關之南的綿竹,令人聯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個‘春’字,乃是古為今用,蘇東坡曾經說過‘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入領略美酒的魅力,給人以春天的啟示。”詩人娓娓動聽的解釋,令眾人贊不絕口。這樣,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便產生了。它是寄生在中國酒文化歷史和地名的基礎上的,是文人運用的才智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結果。
從1987年起,500克裝的各種瓶型的劍南春酒,全部開始使用防盜瓶蓋封口,瓶蓋為乳白色金屬制品,蓋面直徑2.9厘米,分別標有外銷用“長江大橋牌”和內銷用“劍南春牌”兩種注冊商標。蓋子上部標有“中國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廠出品”的紅色字樣,中部標有“中國名酒”和“MIAN ZHU JIAN NAN CHUN WINERY SICHUAN CHINA”的字樣,以下為斷裂線,使用時只要旋轉蓋子,從斷裂線處就會自動斷掉0.5厘米,使瓶蓋總高由3.3厘米降為2.8厘米,作為啟開過的標志。
劍南春的酒瓶瓶蓋上有防偽紋理標,標上挑線的原理和酒盒上的一樣,這里就不多加贅述。
用熒光燈看瓶蓋中部,劍南春三個字下面在光線下浮現了商標暗記,假酒往往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熒光燈下真假劍南春瓶蓋的暗記對比 再看側邊,真酒瓶帽側邊的花瓣紋輪廓分明,層次感很強,而假酒的相對會比較隨意,層次感差。
后就要注意,瓶身上劍南春標志的外圈是金色的,假酒的外圈呈現淡黃色,對比來看一目了然。
劍南春,產于四川省德陽市綿竹市,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唐代時人們以“春”名酒,綿竹又位于劍山之南,故名“劍南春”。四川的綿竹市素有“酒鄉(xiāng)”之稱,綿竹市因產竹產酒而得名。劍南春以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為原料釀成,無色透明,芳得濃郁,醇厚回甜,清冽凈爽,余味悠長,有獨特的曲酒之香,酒度為60、52、38三種,為全國名酒之一。
早在唐代就產聞名遐邇的名酒--“劍南燒春”,相傳李白為喝此美酒曾在這里況把皮襖賣掉買酒痛飲,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贖酒”的佳話。北宋蘇軾稱贊這中蜜酒“三日開甕香滿域”,“甘露微濁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見一斑。劍南春牌劍南春酒是四川省綿竹縣劍南春酒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