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董酒在附近幾省的名氣很大,是當?shù)靥禺a(chǎn),但產(chǎn)量一直有限,年產(chǎn)不足8噸。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極其重要的“遵義會議”,期間,便是飲用了董酒。
由于戰(zhàn)亂和經(jīng)濟不景氣,新中國成立前,程氏酒坊逐漸銷聲匿跡,淡出了市場。
1957年,在遵義酒精廠重新修灶建窖,成立董酒車間恢復生產(chǎn),1959年周恩來總理辦公室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議當?shù)卣枰曰謴?、發(fā)展”。董酒由此再獲新生并在當年被評為貴州名酒。從1963年起的歷屆評酒會,董酒均被評為國家名酒金獎,是名副其實的“八大名酒”。
1976年6月1日,董酒車間從遵義酒精廠分出,在董公寺成立董酒廠。1977年,董酒經(jīng)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批準出口試銷,由此開始出口境外廣受好評。
從1977年開始,董酒廠將生產(chǎn)工藝改“二次法”串香為“一次法”串香,而后工藝簡單了,成本降低了,品質卻有所提高。從而在1979年開始,改變了長期虧損的局面,開始盈利。即便如此,董酒的生產(chǎn)成本依然偏高,盈利也是有限。但隨著“窖梁酒”和“董窖”等價廉物美的新酒的研制生產(chǎn),才給董酒廠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例如1980-1986年,董酒廠盈利達523.99萬元,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大小曲各自在大小窖中發(fā)酵成酒醅和香醅后,再混合到一起進行串蒸,把醇香、糧香、酯香、本草香等各種香氣成分一起提煉,融匯到酒體之中,形成董酒獨特的風格。
雙曲釀造的董酒,既融合了小曲酒常有的綿柔回甜,也帶有大曲酒必備的熟糧香、窖底香,同時還有130多種本草結合起來的清幽的薄荷、草藥的香味,口感柔和,層次感豐富,余韻不絕,恍如武俠小說里的一記“化骨綿掌”。
除了凈飲以外,我也特別喜歡用它來配餐——很多人說中國白酒酒精度太高、口感烈,并不是很好的餐桌伴侶。但這種理論跟我們的實踐是相悖的,尤其是董酒,柔和的口感讓酒體對口腔的刺激感并不大,因此可以和很多食物搭配。
說到金字董酒,其展現(xiàn)的是一種復合藥香,在藥材入曲的白酒中,展現(xiàn)藥香是很容易的,但要展現(xiàn)出復雜、舒適的復合藥香卻很難。許多藥材入曲的白酒展現(xiàn)了一種粗獷的藥香特點,但缺乏細膩和豐富,金字董是難得的展現(xiàn)出這種藥香特點的白酒,在之后的董酒產(chǎn)品中,也都沒有展現(xiàn)出這種水平。
金字董之后的藍董是金字董和白董之間的風格過渡產(chǎn)品,品鑒藍標董酒,我們會感受到其有早期金字董的淳樸藥香,但也有后期白董明顯的汗臭氣息,雖然金字董也有這種氣息,但表現(xiàn)較弱,其復合于百草香中,協(xié)調百草氣息呈現(xiàn)。
其實在董酒的各時期酒中,我們也能看到“去藥”的痕跡。金字董及以前的董酒,是一種愉悅而舒適的百草香,其協(xié)調多種藥材氣息,豐富、均衡。之后的白董藥香就很弱,丁酸及丁酸乙酯偏高的汗臭氣息明顯,協(xié)調糟香、果香及一絲陳香,整體表現(xiàn)比較單調;80年代后期的董酒,因為產(chǎn)能擴大較快,窖池維護等問題使得之后的鐵蓋白董帶有濃香的窖香,而這增加了酒體的粗糙感。到了90年代,酒廠調整藥曲比例,運用濃郁的藥香去壓這種不協(xié)調感,通過這種改進確實釀出了濃郁有沖擊力的紅標董酒,但在參評酒中,董酒并沒有選擇這種風格,畢竟大多數(shù)行業(yè)專家不認可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