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筒印章主要包括固定架和設于固定架上的滾筒,滾筒兩端是采用螺紋連接的方式與固定架轉動連接,由于工作中滾筒需長時間滾動,滾筒兩端的螺桿與固定架之間的磨損增大,使得固定架與滾筒的連接處易松動,不夠穩(wěn)固,從而造成印記不均勻。
針的體積和形狀,不僅決定著針的用途,更是關系到物理特性,古代的九針就是根據其體狀而決定其用途。在今天則是以長短和粗細不同的毫針和三棱針為常用。而針身的粗細則可以影響到針效,細針雖不易出血,危害性小和病人的痛感輕微,但效果較之粗針也有所減低。粗針雖然易于出血,危害性可能較大,痛感增加,但效果也有所提高。這是由于針刺是一種急劇的損傷性刺激,透皮貫肉,必然有針孔的損傷與組織液向針孔中滲出。這種損傷在出針后也可形成為一種繼發(fā)性刺激,因而粗針的效果也就較之細針的效果有所提高。
針刺的優(yōu)點:
工具簡單,操作簡便,可以隨身攜帶;痛楚較小,易為患者所接受;在某些場合較灸效為快;針治時間可以隨需要而延長和留針埋針;針后不遺瘢痕。
滾筒印章也出現在5500年前,滾印本身可以通過滾動產生印戳的特性就非常適合“泥板”的書寫方式,通常將滾印身上雕刻的紋飾滾動覆蓋在“泥板”的長方形書寫區(qū)域內,可以起到完整保存的作用。
之后滾筒印章與“泥板”一起使用了3000多年,成為了當時兩河流域獨特的印章方式。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先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里的杰姆代特·奈爾時期中帶滾筒印章印戳的圖畫文字泥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