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內容很廣,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異,刻法也有種種術語,了解這些知識對于收藏和鑒賞都有很大用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些常識。
1.陰(白)文印、陽(朱)文印、陰陽間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圖像有凹凸兩種形體,四下的稱陰文(又稱雌字),反之稱陽文。但古代的稱法和現(xiàn)在正相反,因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記來稱陰陽文的,在封泥上呈現(xiàn)的陰文,在印章上卻是陽文;在封泥上是陽文的,在印章上卻是陰文。因此,為了避免誤會,就把陰文稱為白文,陽文稱為朱文。有的印章中雜有白文朱文,就稱“朱白間文印”。一般說來,古印中多為白大印,字體幽雅有古意,筆勢壯健,轉折處宜一氣呵成。白文印字體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腫,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應手,妙在自然,忌矯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體清雅,筆鋒盡露,但筆跡不能粗、粗則顯俗氣。
2.鑄印、鑿印。金屬印章,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蠟法冶鑄而成,這就稱為“鑄印”。古代印章大多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印章先鑄成形,然后鑿刻印文的,一般稱這種印為“鑿印”。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鑄而匆匆鑿成應用、因而被稱為“急就章”。
3.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職位稱號,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圖像等,凡兩面都刻有印文的則稱為兩面印。多面印即類推。兩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鈕,只在中間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稱為“子母印”或“套印”。
4.名印、字印、名字合印、總印。古人認為印章是作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為正印,字印作為閑印雜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八接 钡茸謽?,而“氏”字與其他的閑字雜字都不用,用之則表示不敬。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后代或連或不連。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趙氏子昂”。姓名、字并刻為一印的稱為“名字合印”。也有將籍貫、姓、名、字、號、官職等并刻一印的稱為“總印”。
金屬印。指用金、銀、銅、鉛、鐵諸金屬刻成的印章。金銀質地太軟,不易上刀,筆鋒更難顯現(xiàn),因此一般的鑄印時都摻以銅,不但易于成形,也易于鐫刻。通常所說的金銀印大都是涂金涂銀的,純金純銀的比較少見。官印中金銀是用來區(qū)分等級的,私印中用金銀的不多見。由于金銀印刻則膩刀,字跡柔而無鋒,從收藏與鑒賞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大的價值。銅印字跡壯健,帶有回珠。方法上有鑿有刻,亦有徐金上銀的。鉛印、鐵印,古代除巨印用之外,一般不多見。明朝時,御史大夫用鐵印,取其剛直無私之意,但鐵容易生銹腐蝕,故流傳的絕少。
印章的收藏與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征和文字篆刻。印材品種已有詳述。形狀特征主要包括印面和印鈕,而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qū)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一筆劃是否豐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xiàn)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方面的知識。
刻制印章所需提交材料如下:
一 新單位成立
企業(yè)需提交:1營業(yè)執(zhí)照副本復印件1份
2.工商批準的準刻證明1份(原件)
私營單位需提交:1.營業(yè)執(zhí)照副本復印件1份
2.法人身份證復印件1份(委托辦理還須提交委托人身份證復印件1份)
3.證明1份(法人簽字)
二 老單位換章(公章.合同章.財務章)
需提交 :1.帶舊章
2 營業(yè)執(zhí)照副本復印件1份
3 .法人,經辦人身份證復印件1各1份
4.單位證明蓋公章(換公章必須經法人簽字)
三 已在各轄區(qū)辦理了備案的單位須提交
1.備案卡
四 單位證明范本(請參照以下):
1. 新刻制
刻章證明
茲有XXXX公司需刻XXXX印章壹枚,委托(姓名XXX及身份證號)全權辦理刻章事宜。
特此證明!
XXXX公司(蓋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