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衣的選擇很重要。這不僅是生者對逝者的尊重,也體現(xiàn)生者的愿望。挑選壽衣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逝者生前要求和喜好。很多人在生前就把逝后事情安排得很仔細,包括過世后自己穿的壽衣,那么家人應盡力滿足這一要求。不僅如此,選購壽衣還要看逝者生前喜好,特別是他(她)生前喜歡穿什么顏色和材質(zhì)的衣服,在購買壽衣時把這些因素一并考慮進去。
二、逝者身份。壽衣款式很多,顏色各樣。有唐裝壽衣,中山裝壽衣,還有現(xiàn)代裝壽衣等。一般來說,唐裝適合所有人;領導干部,可以考慮中山裝;逝者年齡不大的可以穿現(xiàn)代裝。壽衣的顏色也要盡可能適合逝者身份,不同性別,職業(yè),年齡逝者選不同顏色。
三、地區(qū)習俗。不同地區(qū)習俗不一樣,南方和北方有別。北方人一般要求壽衣要有棉衣棉褲,而南方則這方面要求不多?,F(xiàn)代社會地區(qū)習俗差別正在縮小。
四、生者愿望。中國是個傳統(tǒng)習俗較為濃重的國家,在生與死禮儀上看得很重,把逝者后事會盡力做到,體面風光地把親人送走。壽衣選擇充分體現(xiàn)了生者愿望。
除了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外,選購壽衣時還要注意壽衣的質(zhì)量。
后,購買壽衣時間很重要。高齡老人可以提前準備。按過去習俗,人過六十歲就可以準備壽衣了。早備壽衣,一則寓后人祝福長者,二則遇緊急情況可以避不及。特別是病人處于很危險狀態(tài),親人隨時可能離去,若沒備好壽衣,倉促之間很難買到合適壽衣,以免留下遺憾。
衾是裹尸的包被,有點像斗篷,穿在逝者的外層,材料以絲綢、緞面等為主,繡花包括花卉、蟲魚、壽星等吉祥圖案。
壽衣包括了衣服、褲子和裙子,衣服又分為長衫、短襖、馬褂和旗袍等,并且有內(nèi)衣、中衣和外衣之分,褲子和裙子也都有長短、中西款式之分。
壽帽也叫壽冠,男性一般使用禮帽和便帽,也有穿戴傳統(tǒng)的清朝瓜皮帽:
女性常用的壽帽是蚌殼式絨帽,不過不適合年輕女性穿戴。
為什么要穿壽衣?
在我國傳統(tǒng)治喪禮儀中,親人要對逝者的遺體進行整治,包括沐浴整容、穿戴壽衣、堵九竅、白布蓋臉等。如果是在家中去世,上述操作主要由親人完成,如果在醫(yī)院去世,通常會聯(lián)系殯儀館將遺體拉走,交由入殮師處理。
無論是哪里去世,為逝者穿壽衣都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那么為什么要穿壽衣呢?我們來看一下具體原因:原因之一:穿壽衣是治喪禮儀的重要部分,是為了讓逝者走得體面
《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痹诠糯?,人死以后要停尸幾天才能出殯,幾個月后才能安葬現(xiàn)代治喪雖然不會將死者遺體放置幾個月,但停尸三天是起碼的標準在此期間,逝者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吊唁、瞻仰。為了讓逝者體面風光必須要對遺體進行整治妝扮。
而為逝者穿戴壽衣,就是為了讓遺體看起來莊重祥和,逝者被一套繡了吉祥之物的唐裝和被褥包裹著,看起來要舒服得多。這是干百年流傳下來的喪葬風俗,是治喪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些環(huán)節(jié)。原因之二:穿壽衣是為了保護遺體免遭破壞,保持遺體的完整性
”不欲使為物所毀傷,故裹以衣衾,盛以棺槨,深藏之于地下”,這是《書儀》中的一句話,意思是人死之后,為了不讓物體傷害遺體,要用”衣衾“裹住,用棺材裝殮,并埋葬在地下。
在我們國家的文化中,特別看重死者遺體的完整性,如果遺體被破壞,代表著逝者走得不安寧,或者說“死無全尸”。為了防止遺體被破壞,從古代開始就為逝者穿壽衣,這相當于“軟包裝”,而棺材就相當于“硬包裝”,都起到了護尸的作用。
穿壽衣可以避免液體滲出,控制尸臭擴散在今天,人死之后都會時間將遺體放置在冰棺內(nèi),防止尸體過早腐敗,而且大部分在尸體腐爛發(fā)臭之前,都會送至殯儀館火化或者安葬,因此參加喪葬禮儀的人看到的遺體都是比較干凈、體面的。
但在古代,沒有今天這么先進的防腐技術,而且停尸時間又比較長,那么遺體在安葬之前就會腐爛發(fā)臭,身體會滲出一些腐敗液體,尸臭也會向外擴散。
壽衣就能起到吸收液體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尸臭過分擴散,這對死者來說是一種體面,而對活著的人來說則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