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勘
1查明場地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查明巖土類別、層次、厚度及物理力學性質;
2查明各種巖溶洞隙的形態(tài)、分布范圍、規(guī)模、埋深、圍巖和巖溶充填物的性狀,提出巖溶洞隙的處理建議;
3查明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對建筑材料的侵蝕性,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及規(guī)律,人孔開挖后滲水速率,建議施工降水的措施;
4評價場地的穩(wěn)定性及建筑適宜性,提供設計所需巖土參數及基礎方案建議;提供樁基按兩類極限狀態(tài)進行設計所需用的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值。提供設計比較用的各種樁型的力學指標及其實施的可能性。勘探深度范圍內各土層的各項力學指標,探討該工程采用淺基礎的可能性。
5提供整治不良地質現象的地質資料、危害程度及建議。特別是涉及邊坡開挖的穩(wěn)定的評價報告,并有明確的判斷、結論和防治方案。
6測試項目為:土樣: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常規(guī)壓縮試驗、直剪試驗。
7巖樣:塊體密度、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抗剪強度。測試項目滿足規(guī)范要求。
結合場地各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經濟的基礎方案,并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提供可供選擇的樁基持力層以及相關的樁基設計參數;對主體結構的抗浮措施就巖土方面進行評價,提供基礎抗浮樁的方案建議;評價場地與地基的地震效應,提供場地土類型、場地類別、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對擬建場地相應深度范圍飽和土液化和軟土震陷進行評價。對場地的穩(wěn)定性和適宜性進行評價;評價成樁可行性,分析評價施工對環(huán)境影響,并提出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勘察所涉及的基本理論很多都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的,如很多公式都是經驗公式。因此說,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如:理論上講,一般5~6 層磚混結構住宅,如果地層工程地質性質較好,一般勘探孔深15m 基本可滿足要求,而5 層框架結構的商場,由于柱網的柱荷載大,基礎面積大甚至可能采用樁基礎,則勘探孔深度15m 一般不能滿足要求,應以找到持力層,以超過持力層為終孔標準。
在實際勘察過程中,經驗告訴我們,遇到埋藏較淺且工程地質性質好的密實碎石土及巖石地基,勘探孔深度可稍淺,(當然按權限該上報審批的進行上報審批)而遇到工程地質性質差的淤泥、淤泥質土及松散填土地基,勘探孔深度要深, 直至達到要求。這就是說,巖土工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巖土工程技術人員利用自己的工程經驗,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運用合理適宜參數,加上良好的判斷力,解決問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