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護的種類和方式。刑事辯護一般分為自行辯護、委托辯護和指定辯護。所謂自行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為自己進行的辯護。這種辯護貫穿于刑事訴訟整個過程,無論是在偵查階段還是在審判階段,被告人都可以為自己辯護,自行辯護是十分有效并被頻繁使用的辯護方式。委托辯護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過與法律允許的人簽訂委托合同,由他人為自己作辯護。這里的他人可以是律師,也可以是其他公民。委托辯護相對于自行辯護而言更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辯護權,因此成為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為主要的一種辯護方式。指定辯護是指遇有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情況的,法院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為其辯護。
程序主體性理論的生成與發(fā)展基于“尊重人的尊嚴”這一思想,強調把人自身作為一種獨立、自治的目的,而非被他人乃至社會用來實現(xiàn)某種外在目標的手段,強調其具有人格尊嚴,并在與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獨立性。該理論為被追訴者享有辯護權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說明。首先,它強調被追訴人也是有尊嚴的個體,其尊嚴應當?shù)玫阶鹬亍U缈档滤J為的人性里有天生的尊嚴,每個人是獨立的,任何人都無權把別人當作達到主觀目的的手段,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當作目的。任何法律權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受影響的人喪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即使在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也不能被當作客體予以對待,而是有尊嚴的主體。正如黑格爾所言“不是把犯罪者看作單純的客體,即司法的奴隸,而是把罪犯提高到一個自由的、自我決定的人的地位?!逼浯?,程序主體性理論說明了主體間地位的平等性。不管是國家機關還是公民個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權利義務平等,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或機關。
調查取證難
律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辯護必須占有確實充分的證據,因此,是否賦予律師調查取證權,以及律師如和調查取證成為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確保案件質量,實現(xiàn)司法民主、公正的原則性問題。但就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辯護律師進行調查取證的現(xiàn)狀并不樂觀,據統(tǒng)計新刑事訴訟實施以來,全國已有200余名律師因調查取證被冠以偽證罪而遭受拘留和逮捕,后絕大多數(shù)又以無罪予以釋放。這一反?,F(xiàn)象造成辯護律師的恐慌心理,不敢大膽從事調查取證活動,甚至多數(shù)律師接受委托后,干脆不作任何調查,導致辯護質量下降,刑事案件的辯護率也降低。
從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的做法來看,只存在四條限制:
只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可以充當辯護人的人員范圍內進行選擇;
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只能委托律師作為其辯護人;
委托的辯護人數(shù)多為兩人;
一名辯護人不得為兩名以上的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不得為兩名以上的未同案處理但實施的犯罪存在關聯(lián)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