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機關對公民個人處以50元以下罰款、對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之外的其他處罰適用一般程序。
一、稅務機關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處以一般程序的行政處罰時,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
稅務機關應當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采納。稅務機關不能因當事人的陳述或申辯而加重處罰。
客觀方面不同。偷稅是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等欺騙、隱瞞手段來不繳或少繳稅款,而漏稅不存在任何故意的作為或不作為。在客觀上區(qū)分二者,應注意:凡是沒有采取法定手段偷逃應納稅款的,一律不能認定為偷稅;即使采取了法定手段未繳或少繳稅款,也不能一概認定為偷稅,還要注意從主觀上進行甄別。因為主觀上的區(qū)別才是偷稅與漏稅的本質區(qū)別。實踐中,還有一種“明漏暗偷”的情況,即納稅人采取法定手段,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但一旦被稅務人員查出,則以業(yè)務不熟、工作過失或對稅法及財務制度不精通為由加以搪塞。
相關法律依據
企業(yè)偷稅漏稅是否還會涉及到會計: 法律規(guī)定是有關系,因為會計負責公司的稅務事項,承擔主要責任的人依次為公司經理--財務負責人---部門經理---會計。偷稅漏稅違反稅務管理基本規(guī)定行為的處罰
(一)可以處2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jié)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偷稅是納稅人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賬簿、記賬憑證,在賬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手段,不繳或者少繳稅款的行為。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扣繳義務人采取上述手段,也給予同樣的處罰。
偷稅額1萬元以下1—10萬10萬元以上
偷稅比例10%以下10—30% 30%以上
處罰征管法處罰:
①補稅
②滯納金
③罰款偷稅數(shù)額50%—5倍。
刑法處罰:
①罰金:1—5倍
②判刑:3年以下有限徒刑刑法處罰:
①罰金:1—5倍②判刑:3—7年
企業(yè)偷稅漏稅是一種性質惡劣的行為,法律會對參與偷稅漏稅行為涉及到的員工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根據偷稅漏稅的金額以及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會處以不同金額的罰款,如果極其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并不是我們投機取巧的借口,法律將對偷稅漏稅的行為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