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來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以驚人的智慧和才能,積極靈活的展開外交。在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便以中國代表團的名義舉行了招待會,招待各國代表、新聞記者和國際友人,茅臺酒以其的品質(zhì),一下子成了宴會上的話題。賓主十分高興,在品評著茅臺酒中頻頻舉杯溝通感情,茅臺酒在與會國家的代表中出盡了風頭。
在和西方國家代表唇槍舌戰(zhàn)的時候,《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戲劇片也成了日內(nèi)瓦會議場外的熱門話題。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感情,周恩來把片名翻譯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隨后又送給了住在萊蒙湖畔的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卓別林也是在這次會上次喝茅臺而把它稱為“真正的男子漢喝的美酒”)。
因此,云集日內(nèi)瓦的外交官們感慨地說:周恩來不僅用藝術促進了外交,同時也把外交變成了一門藝術。
回國后,周恩來總理向黨中央?yún)R報時,感慨頗深地說:“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幫助我們成功的有‘兩臺',一臺是‘茅臺',一臺是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33]?!?/span>
電話調(diào)酒毛澤東送金日成“茅臺”
在茅臺酒廠集團公司,珍藏著數(shù)張毛澤東主席和外賓用茅臺酒碰杯的照片。其中,有兩張是毛主席和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首相金日成碰杯的鏡頭。這兩張照片正好拍攝角度相反,但金日成面帶笑意,微露白齒,虔誠而敬重毛主席的神情清晰躍然。毛主席沉穩(wěn)睿智的目光停留在杯上,卻又分明在感受著金日成注視和問候的眼神。他的大手輕握著盛滿茅臺酒的高腳玻璃杯,自然微舉對著金日成熱情伸出的酒盞,一切盡在不言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這是一張60年代的照片。
毛澤東和金日成,是朋友,是戰(zhàn)友,是同志,也可以說是酒友。因為金日成喜歡喝茅臺酒,毛澤東投其所好,便送他茅臺酒。
那時1973年3月,春光明媚的季節(jié)。金日成向毛澤東提起了茅臺酒,毛澤東心領神會,一個電話到中央軍委,指定要1952年生產(chǎn)的茅臺酒三箱,速用飛機送北京,兩箱送金日成,一箱留在中央。
1972年2月底,尼克松與周恩來簽訂中美上?!堵?lián)合公報》后返回華盛頓。訪華的成功使他興奮不已,周恩來燃酒的即興表演亦縈于腦際。他向女兒特里西婭講述訪華的趣味時,也想讓她領略茅臺酒的“厲害”。他把一瓶茅臺酒倒進碗里點著了火。豈知藍色的火焰跳躍著,越燒越旺,竟不熄滅,不一會便將盛酒的碗燒炸開。冒著火焰的茅臺酒霎時流滿了桌面,使這個“美國家庭”的全體成員大為驚駭,手忙腳亂的奮力撲救,才把這場“火災”撲滅。事后,基辛格曾幽默地說:“撲滅這場火是防止了一場國家的悲劇。否則的話,尼克松政府會提前收場?!本驮?974年和鄧小平會談時,基辛格還提到這件事,并意味深長的對鄧小平說:
“你知道嗎?……所以說你們差點燒掉白宮?!?/span>
尼克松想效仿周恩來作燃酒的表演,卻忽視了量的多少這個實質(zhì)問題。周恩來點的是一小杯,尼克松燃的卻是一大碗,難怪“茅臺”能讓尼克松一家大為愕然的充當消防隊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