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撲克牌的起源,目前學術(shù)界仍有諸多爭議,比如,有學者認為撲克牌初是威尼斯商人用于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的工具,也有學者推測撲克牌是專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法國皇帝查爾斯六世設(shè)計的,而我國宋代流行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也與撲克牌頗為相似……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撲克牌是由塔羅牌演變而成日益趨于主流觀點。此外,撲克牌還是歷法的縮影。牌中52張正牌象征著一年52個星期,兩張副牌則是太陽與月亮的化身。桃、杏、梅、方四種花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每種花色是13張牌,則代表著每個季度的13個星期,13張牌的點數(shù)相加為91,正好是一個季度的天數(shù)。撲克牌亦深入人文歷史。牌中的J、Q、K分別為英語Jack(騎士)、Queen(皇后)、King(國王)的縮寫,12張牌中的人物分別代表了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名人。
2014年,由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撲克牌收藏委員會、全國紙制品收藏聯(lián)盟撲克收藏活動委員會和武漢收藏家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撲克收藏文化博覽會中,展出了一副16世紀中葉比利時生產(chǎn)的古典版刻色撲克,是現(xiàn)存世界上早的撲克之一。1615年,英國開始對撲克牌進行了征稅,其他歐洲國家紛紛效仿,充分說明了撲克牌在歐洲的普及。
近代以來,撲克牌逐漸傳入中國。當時,進口的撲克牌主要來自于美國和日本,日本撲克因價格便宜而更加暢銷。九一八事變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抵制日貨運動,提倡國貨,發(fā)展實業(yè)。在此背景下,上海人黃金生創(chuàng)辦的翠華卡片廠,試制出中國批撲克紙牌——紅獅牌撲克。
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zhì)玩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
關(guān)于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由法國塔羅牌演變而成。
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
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的牌,A則是小的牌。將A(ACE)當成、2當成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后才開始的?,F(xiàn)今國內(nèi)一般則是以鬼牌、2次之、A為第三大、后接K的打法。
“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fā)明,然后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