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其它疾病
鼻咽血管纖維瘤、腺樣體肥大、急性舌扁桃體炎、口咽部粘連、粒性白細胞缺乏性咽峽炎、鏈球菌性咽炎、慢性單純性咽炎、腭咽閉合不全、急性單純性咽炎、奮森咽峽炎、病毒性咽炎、扁桃體周圍膿腫、白血病性咽峽炎、咽部感覺減退或喪失、咽部瘢痕狹窄、咽扁桃體肥大、懸雍垂過長癥、先天性鼻咽部狹窄及閉鎖、萎縮性咽炎、咽部機械性創(chuàng)傷、咽部結核、咽后壁憩室、咽鼓管異常開放癥、咽側壁憩室、咽部灼傷、咽部硬結病、咽部異物、咽部麻風、咽部狼瘡、咽后膿腫、咽肌痙攣、咽肌麻痹、咽角化癥、咽囊炎、咽旁膿腫、咽血管畸形、莖突綜合征等
病因病理
損傷因素:長期工作于噪聲級大于90dB的噪聲環(huán)境中即可對耳蝸造成損害,耳蝸受損程度受下列因素因素影響。
(一)時間:在噪聲環(huán)境里工作的時間越長,聽力損害程度越大。
(二)噪聲強度與性質:頻率高、強度大對聽力損害嚴重。斷續(xù)噪聲比持續(xù)噪聲危害大。震動加噪聲較單純噪聲的損害大。
(三)工作環(huán)境因素:狹窄的工作場所比開闊的工作環(huán)境易受損害,距離噪聲源越近,越易受損害。
(四)身體情況:中老年人比青年人易受噪聲損傷,體弱者比強壯者易受損害,曾有感音性聾或中耳炎疾患者較易受損傷,個人體質不同敏感性也不同。
病理:在長期噪聲刺激影響下,耳蝸血管紋首先出現血循環(huán)障礙,螺旋器毛細胞損傷,脫落,嚴重者內毛細胞亦損傷,繼之螺旋神經節(jié)發(fā)生退行性變,以耳蝸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變明顯。此處接近鼓室,血管較細,容易受噪聲影響。耳蝸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聲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處聽力損失明顯。也有人認為與外耳道共振有關,因外耳道的共振頻率在3,000~4,000Hz左右。
其常見病因如下:
(1)外傷當外傷發(fā)生鼻骨骨折時,常并發(fā)中隔軟骨脫位變形,甚至軟骨骨折,如不及時復位,可遺留中隔偏離。嬰兒出生時產道狹窄、或因產鉗挾持不當,亦可致鼻中隔軟骨偏曲、脫位。外傷是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常見病因。
(2)鼻中隔之骨和軟骨發(fā)育不均衡以至畸形,畸形易發(fā)生于各部接合處。這也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3)小兒腺樣體腫大影響鼻通氣,張口呼吸代償,日久致頜面骨發(fā)育畸形,硬腭高拱,結果使鼻腔的底部上抬,漸使鼻中隔呈偏曲狀態(tài)。
(4)腫瘤或異物壓迫鼻中隔,也可發(fā)生本病。
頭暈和眩暈診斷時需要特殊考慮的問題
鼻竇炎的預防
1、注意擤涕方法。鼻塞多涕者,宜按塞一側鼻孔,稍稍用力外擤。之后交替而擤。
2、游泳時姿勢要正確,盡量做到頭部露出水面。
3、有牙病者,要徹底。
4、急性發(fā)作時,多加休息。臥室應明亮,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要避免直接吹風及陽光直射。
5、遵醫(yī)囑及時用藥。
6、慢性鼻竇炎者,要有信心與恒心,注意加強鍛煉以增強體質。
7、嚴禁煙、酒、辛辣食品。
8、保持性情開朗,精神上避免刺激,同時注意不要過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