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fēng)水寶地”。
西方國家的喪葬禮儀基本上屬宗教式的喪葬禮儀。人死后,首先在死亡地或尸體發(fā)現(xiàn)地的登記處進行登記,由醫(yī)生或驗尸人員簽發(fā)書面證明,并在死亡者生前居住地的基層組織辦理登記;而后對親友發(fā)出通知或在報刊上公開宣布。
葬禮一般遵循死者生前遺囑、遺言確定是土葬或者火葬。喪葬事務(wù)一般由.殯儀機構(gòu)或承辦人具體安排,包括埋葬或火化的時間、地點以及舉行葬禮儀式的時間、地點等。西方葬禮儀式一般同結(jié)婚一樣,多在教堂舉行。具體程序是,先把棺材運人教堂,由一位教士念悼詞并為死者祈禱,然后用一塊天鵝絨棺罩遮蓋住棺材送往墓地或火化場。
國外葬禮
方人能以一種“科學(xué)的眼光”來看待死亡,進一步淡化了社會對殯葬的熱情。西方崇尚“個人本位”,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因此在喪禮中,也是以死者為“中心”,重在安置死者的“靈魂”??傊鞣絾试岫Y俗有人們可借鑒之處。死亡文化的本質(zhì)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xué)。
西方雖然民族眾多,但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下,喪葬禮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西方喪禮中比較一致的方面予以概述。
葬式。西方葬式主要是火葬、土葬兩種。無論采用哪種葬式,均葬于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