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喪葬禮俗植根于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后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并且保佑家人興旺發(fā)達,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講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甚至傾家蕩產(chǎn)。同時,喪葬禮俗儀規(guī)繁縟,貧富差異十分明顯,成為富商大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其傳承軌跡,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經(jīng)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在傳承過程中,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歸繁縟的發(fā)展過程,并根據(jù)自身需要,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guī)。
有的人家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床上咽后一口氣。否則,會“背著炕走”,既對死者不利,也使生者不安。因此當其生命垂危之際,家人就請茶房或兒女親自為其沐浴更衣,然后將其移到事先備好的“床板兒”上,在孝男孝女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俗稱“到捯氣兒”。停尸期間忌貓,倘家中養(yǎng)貓,在此期間也需妥善管理,絕不可使之靠近死尸,以防“炸尸”。
燒七
在死者倒頭后直至出殯前,家人要每日早、午、晚3次焚香燒紙,祭奠,稱之“朝奠、午奠、夕奠”。朔望舉行隆重祭奠,謂之“殷奠”。死者停靈期間,以7日為一期(七),按七頌經(jīng)超度亡靈,并做家祭,焚化紙錢,俗稱“作七”。燒七時,閨女要“送箱子”、“燒包子”。箱子即扎彩,包子是用白紙疊成方形,用剪子剪成連綴不斷的紙串。死者有幾個閨女燒幾個包子,而且每“七”每人都要增加一個。
逢“七”時,大戶人家講究和尚經(jīng)、道士經(jīng)、尼姑經(jīng)、喇嘛經(jīng)、師傅經(jīng)交叉進行,每“七”一道經(jīng),分早、午、晚輪流誦經(jīng)。而每道經(jīng),都按規(guī)定由誰負責花錢贈送給亡靈。一般頭“七”的經(jīng)是由已出嫁的閨女送,俗稱“姑奶奶送”。以后幾“七”,依次為其子女、親家、友朋等。僧、道的法事,早、午、晚3次都有不同的內容。上午一次是在靈前念誦;中午這次實際在下午4點左右才開始,由僧人率死者家人列隊到街上祭奠,為死者送路燒門紙。門紙是一種由茶房負責疊制的長方形黃紙筒。僧人要在送路途中選擇合適地點分列兩旁誦經(jīng)請亡靈,孝男孝女們要跪地燒門紙。燒畢,再列隊沿街走一遭才能返回,俗稱“送路”,送路不能走回頭路,到家后,僧人照例還要立于靈前誦經(jīng)一遍后,由主家招待齋飯。晚上的頌經(jīng),主要是放焰口。
圓墳 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后3日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并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3圈,反轉3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后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