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法展示模型的核心類型
類型 展示重點 適用場景
剖面結構模型 墻體、樓板、屋面的分層構造(如保溫層、防水層) 講解建筑主體結構
材料對比模型 不同建材的實物小樣(如鋼筋、管材、玻璃) 突出材料品質與品牌差異
工藝工法模型 施工流程拆解(如砌墻工藝、管線預埋) 展示標準化施工工藝
設備系統(tǒng)模型 水電、消防、智能化系統(tǒng)的管線走向與設備原理 說明居住舒適度與性
精裝交付模型 裝修材料、施工細節(jié)(如吊頂龍骨、瓷磚鋪貼) 呈現交付標準與裝修工藝
空間性能模擬
核心要點:結合戶型或社區(qū)模型,展示建筑的功能性設計。
呈現方式:
光照模擬:通過燈光演示不同時段的室內采光效果,標注窗墻比、遮陽設計。
隔音演示:對比普通玻璃與 Low-E 玻璃的隔音效果(如室內外分貝值差異)。
智能家居:嵌入智能設備模型(如新風系統(tǒng)、地暖控制終端),演示使用場景。
目的:將抽象的 “性能參數” 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體驗,匹配客戶對舒適居住的需求。
地形塑造:從平面到立體的還原
1. 底盤制作
材質選擇:
木質底板(穩(wěn)定性強,適合大型模型)或高密度板(輕便,易切割)。
標注比例尺、指北針、景區(qū)名稱等基礎信息。
地形輪廓繪制:
將 CAD 地形圖按比例打印并粘貼到底盤上,或使用雕刻機切割出等高線輪廓(適用于地形復雜區(qū)域)。
2. 地形堆砌與處理
基礎塑形:
用泡沫板、石膏或橡皮泥逐層堆疊出地形高低差,參考等高線標注調整坡度(如山地陡峭區(qū)域需增加層數)。
水域部分可預留凹槽,后期用透明亞克力或藍色樹脂填充,模擬水面效果。
表面處理:
涂抹膩子或乳膠 + 細沙,營造粗糙質感,干燥后噴繪地形色彩(如綠色代表植被覆蓋區(qū),土黃色代表裸地)。
場景布置與動態(tài)效果設計
1. 功能分區(qū)標注
用不同顏色或材質區(qū)分景區(qū)板塊(如紅色區(qū)域為商業(yè)區(qū),綠色為生態(tài)保護區(qū)),搭配文字標識牌或透明亞克力標簽。
2. 動態(tài)元素植入(可選)
交通流線:
纜車、觀光車:使用電機 + 軌道模擬運行,車廂內可放置微型人偶增加真實感。
游船:在水域中放置可遙控的小船模型,搭配投影水波紋增強沉浸感。
燈光系統(tǒng):
建筑內部安裝微型 LED 燈,模擬夜間照明;景觀燈(如草坪燈、棧道燈)串聯電池盒實現分組控制。
重點區(qū)域(如噴泉、夜景景點)用聚光燈突出,營造 “日間 + 夜間” 雙模式展示效果。
3. 人物與動物點綴
采購或定制微型人偶(游客、工作人員)、動物模型(如鳥類、鹿),放置在道路、廣場或植被中,增加場景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