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對接與資料拆解
目標:明確展示重點,匹配項目定位(如高端住宅需突出進口建材,剛需盤側重性價比材料)。
資料收集:
建筑圖紙:結構剖面圖、管線綜合圖、裝修節(jié)點圖。
材料清單:開發(fā)商指定品牌的建材樣品(如斷橋鋁窗框、地暖管材)。
工藝標準:企業(yè)內部施工規(guī)范(如墻面抹灰的平整度要求、防水卷材的層數(shù))。
場景規(guī)劃:
確定模塊數(shù)量:通常包含 結構展示區(qū)、材料展示區(qū)、工藝演示區(qū)、設備系統(tǒng)區(qū) 四大板塊。
動線設計:從基礎結構到裝修細節(jié),按 “施工流程” 或 “客戶關注點由深至淺” 排序。
模型設計與技術轉化
目標:將技術細節(jié)轉化為可視化語言,兼顧專業(yè)性與易讀性。
比例與尺寸:
剖面模型:常規(guī)比例 1:10-1:20,需放大關鍵構造(如將 20cm 厚的墻體剖面放大至 1 米高,便于觀察內部層次)。
材料模型:1:1 實物尺寸,搭配放大鏡或燈光透視裝置(如透明管道展示水流方向)。
數(shù)字預演:
用 3D 建模軟件模擬剖切面效果,確保管線走向、材料分層符合實際施工邏輯(如避免水電管線交叉沖突)。
設計互動裝置:如按壓按鈕點亮管線,顯示 “強電→弱點→水管” 的分層布局。
施工工藝工法解析
核心要點:拆解關鍵工序的施工流程,突出工藝標準。
呈現(xiàn)方式:
分階段模型:如 “地基處理→鋼筋綁扎→模板支護→混凝土澆筑” 的工序分解模型,標注施工規(guī)范(如鋼筋錨固長度、混凝土養(yǎng)護周期)。
缺陷警示:展示常見施工問題(如墻面開裂、滲漏)及預防措施(如掛網抹灰、防水附加層)。
目的:以 “透明化” 展示消除客戶對施工質量的疑慮,凸顯開發(fā)商的工藝管控能力。
確定模型類型與比例
類型:
方案匯報模型:側重規(guī)劃結構(如功能分區(qū)、交通流線),需突出設計理念,材質偏向簡潔(如 ABS 板、亞克力)。
實景展示模型:還原細節(jié)(如植被、建筑紋理),材質需逼真(如仿真草皮、金屬構件),適合景區(qū)入口或展館陳列。
比例:根據(jù)景區(qū)面積與展示空間選擇,常見比例為 1:1000(適用于大型景區(qū))、1:500(中型景區(qū))或 1:200(小型精致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