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設計與技術轉化
目標:將技術細節(jié)轉化為可視化語言,兼顧專業(yè)性與易讀性。
比例與尺寸:
剖面模型:常規(guī)比例 1:10-1:20,需放大關鍵構造(如將 20cm 厚的墻體剖面放大至 1 米高,便于觀察內部層次)。
材料模型:1:1 實物尺寸,搭配放大鏡或燈光透視裝置(如透明管道展示水流方向)。
數(shù)字預演:
用 3D 建模軟件模擬剖切面效果,確保管線走向、材料分層符合實際施工邏輯(如避免水電管線交叉沖突)。
設計互動裝置:如按壓按鈕點亮管線,顯示 “強電→弱點→水管” 的分層布局。
基礎工藝與結構展示
1. 建筑主體結構
核心要點:剖解墻體、梁柱、樓板等核心結構,展示鋼筋布局、混凝土標號、砌體材料(如加氣塊、保溫磚)。
呈現(xiàn)方式:
透明或剖切模型,暴露內部構造(如 “三明治” 墻體結構:外層飾面 + 保溫層 + 承重墻體)。
標注關鍵參數(shù)(如鋼筋直徑、間距,混凝土強度等級 C30/C40)。
目的:直觀展現(xiàn)建筑穩(wěn)固性與性,打破 “墻體 = 水泥堆砌” 的認知誤區(qū)。
管線與設備系統(tǒng)
核心要點:展示水電、暖通、消防等管線走向及設備安裝工藝。
呈現(xiàn)方式:
彩色管線區(qū)分功能(藍色 - 給水、紅色 - 消防、黃色 - 排水),標注管徑、材質(如 PPR、PE 管)。
剖視衛(wèi)生間、廚房等管線密集區(qū)域,展示防水處理(如聚氨酯涂膜厚度)、管道降噪工藝(如隔音棉包裹)。
目的:體現(xiàn)施工精細化程度,規(guī)避客戶對 “隱蔽工程 = 質量盲區(qū)” 的擔憂。
互動體驗設計
核心要點:通過互動裝置增強客戶參與感。
呈現(xiàn)方式:
觸摸屏 / AR 演示:掃碼或觸控查看工藝動畫(如外墻保溫施工流程)、材料檢測報告。
工藝拆解互動:可拆卸模塊(如拆開墻面查看管線走向),讓客戶親手 “探索” 建筑內部。
目的:變被動觀看為主動體驗,提升信息傳遞效率與記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