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掛柜:直接安裝在墻上,能使參觀者近距離觀賞文物,豐富了現(xiàn)代博物館的展陳形式。小型懸掛柜用于展示體積小的文物,如動物標本、徽章等;大型懸掛柜可展示數(shù)量更多的文物。
玻璃材質需結合展柜結構(如獨立柜、沿墻柜)、文物特性(尺寸、材質、光敏性)及預算綜合選擇。
現(xiàn)代展柜常采用復合方案(如 “超白玻璃 + PVB 夾層 + 防紫外線鍍膜”),在透光性、性和防護性之間取得平衡。
定期清潔玻璃表面,避免使用酸性清潔劑,防止鍍膜或夾層受損。
強化文物敘事與沉浸式體驗
還原歷史語境
通過搭建與文物相關的場景(如古代村落、墓室、工坊等),直觀展現(xiàn)文物的使用場景或文化背景。例如:
西安半坡博物館的 “半地穴式房屋” 場景展柜,將陶器、骨器置于復原的居住環(huán)境中,觀眾可理解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方式。
增強故事性與代入感
場景中的道具、燈光、音效與文物形成聯(lián)動,構建 “可感知” 的歷史場景。如:
大英博物館 “埃及亡靈書” 場景展柜,通過模擬墓室壁畫、棺槨陳設及誦經音效,讓觀眾直觀感受古埃及人對來世的信仰。
提升展示的藝術性與吸引力
視覺層次豐富
場景中的立體布景(如假山、建筑構件、植被)與文物形成高低錯落的陳列效果,打破傳統(tǒng)展柜的平面化展示。例如:
蘇州博物館的 “文房四寶” 場景展柜,以庭院假山為背景,將筆墨紙硯置于仿古書桌,配合光影投射,營造文人雅趣的意境。
適合文化主題敘事
用于串聯(lián)系列文物,形成完整的故事線。如:
敦煌研究院的 “藏經洞發(fā)現(xiàn)” 場景展柜,通過還原王道士發(fā)現(xiàn)經卷的洞窟一角,將佛經、油燈、壁畫殘片等文物融入場景,講述文物發(fā)現(xiàn)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