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寺廟門前,敦煌石窟的佛菩薩像旁,天安門廣場上,以至于銀行大廈前,到處都能看到威猛雄獅的形象。世人都以為獅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瑞獸,其實不然,我們的老祖宗并沒有見過這種動物,所謂的祥獅獻(xiàn)瑞,不過是后人的一種美好祈愿罷了。
獅子產(chǎn)于非洲、西亞和印度,在西方獅子是令人敬畏的“萬獸”,其地位相當(dāng)于中國的龍、虎。古籍中記載,獅子就是中國的狻猊,但這也只是晉朝人郭璞的見解,至于先秦時期的人們在發(fā)明狻猊這個名詞時,腦海中出現(xiàn)的是什么動物,就不得而知了。
在印度地區(qū),獅子是帝王的象征,在佛教出現(xiàn)之后,獅子就成了佛教的代表。據(jù)說,釋迦牟尼的祖父就是獅王所化,人們也把佛門中的演說稱之為“佛門獅子吼”,意指佛門說法,無所畏懼,像獅子吼叫一樣威震八方,讓群魔震驚繼而降伏。另外,傳燈錄中也記載,釋迦牟尼佛出生之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意思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佛教對獅子的推崇還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人們常常把佛祖比喻為“人中獅子”,把佛的坐席稱之為“獅子座”,將比丘臥法稱之為“獅子臥法”等等。此外,佛教三十二相中,也有獅子頰相等說法,可見在各種動物中,獅子獨受佛教親睞,甚至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象征和代表。
獅子的形象是伴隨著佛教的傳入,逐漸在中國成形的。從古代的壁畫和繪畫中來看,獅子的形象與本體存在很大偏差,比如雄獅子的鬣是直的,而國人總喜歡把它畫成卷曲的,這大概是受到了佛祖頭部造型的啟發(fā)。其實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獅子的了解,都是通過“道聽途說”得來的。
直至清朝,真正的獅子才來到中國,但那時也不是人人可見,作為祥瑞之獸,它只能進(jìn)貢給皇室。
獅子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獅子的身上傳承著佛教的某些教義,這些教義是美好的,富有哲理性的,能給人以潛移默化的指導(dǎo)。正是由于佛教本身的舍己度人特性,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正義感和神圣感,而這種感覺也轉(zhuǎn)移到了獅子身上。
因此在中國你可能聽說打虎擒狼的故事,但卻很少聽說打獅子的。相反,人們還把獅子鑄成石像擺放在門口,用來趨吉避兇。歷史上有名的盧溝橋獅子,就是人們對獅子厚愛之情完美的詮釋。